admin
09月
24
2025
0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静谧的图书馆一角,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晨训的费若秋,这位曾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如今身着哥伦比亚大学校服,手捧经济学讲义,正在完成从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学霸的华丽转身。

剑道上的法兰西岁月
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北京海淀体校,16岁那年被法国国家击剑青年队教练相中,只身前往巴黎接受训练。"在法国的每一天都像是在与时间赛跑。"费若秋回忆道,清晨五点起床训练,上午在语言学校学习法语,下午继续高强度击剑课程,晚上还要完成文化课作业,这种高强度的生活节奏,为他日后在哥大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2019年,费若秋在法国全国击剑锦标赛中获得铜牌,成为该项赛事历史上首位获奖的亚裔选手,然而就在运动生涯蒸蒸日上之时,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:申请美国大学,开启求学之路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转折点:疫情中的深思

2020年全球体育赛事停摆期间,费若秋开始了自我重塑。"那段时间让我意识到运动员生涯的短暂性,我需要为未来做好知识储备。"在隔离期间,他每天坚持6小时线上课程,重新拾起课本,为申请美国大学做准备。

"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竞技技巧,更是面对挑战时的沉着与策略。"费若秋将这种体育精神运用到申请过程中,最终同时收到哥伦比亚大学、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,他选择了哥大,不仅因为其学术声誉,更因为该校拥有全美顶尖的击剑队。

哥大生活:平衡学术与体育

进入哥大后,费若秋主修经济学,辅修数据科学。"经济学就像击剑,都需要在复杂情况下做出最优选择。"他这样形容自己的专业选择,每天的时间表被精确到分钟:早晨6点体能训练,上午课程,下午图书馆学习,晚上击剑队训练。

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索利亚诺评价道:"费若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出色的技术,更是职业运动员的专业态度,他的到来提升了整个队伍的训练水准。"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东西方教育碰撞下的成长

谈及东西方教育体系的差异,费若秋认为法国的体育训练注重技术精进,美国大学体育则更强调团队协作与学术平衡。"在哥大,每个运动员首先是个学生,这种理念让我受益匪浅。"

他特别提到哥大教授对运动员学生的支持:"有时因比赛需要请假,教授们都会额外安排辅导课,确保我们不落下学业。"这种体教结合的模式,让他既能保持竞技状态,又不耽误学术追求。

未来规划:连接中西方体育桥梁

费若秋计划毕业后从事体育管理工作,希望成为连接中西方体育产业的桥梁。"中国体育产业正在快速发展,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管理的人才,我的跨国经历和专业学习正好能发挥作用。"

他正在筹备一个促进中美击剑交流的非营利项目,计划明年暑期带领哥大击剑队到中国进行友谊赛和训练营活动。"体育是最好的国际语言,我希望通过击剑促进文化交流。"

给年轻运动员的建议

"体育生涯是短暂的,但教育带来的收益是终身的。"费若秋建议年轻运动员要重视文化学习,"文化课不仅为退役后做准备,更能帮助理解体育背后的科学原理,提升竞技水平。"

他特别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:"每天少看一小时手机,就能多读一章书,积累的力量是惊人的。"

夕阳西下,费若秋收拾书包准备前往训练馆,窗外的哈德逊河波光粼粼,如同他眼中闪烁的光芒,从北京到巴黎,从巴黎到纽约,这位24岁的击剑运动员用手中的剑划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,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路上,他正在书写体教融合的精彩篇章,为新一代运动员树立了榜样。